边银丙(中)与倪礼顺(右)交流红松茸种植经验。蒋朝常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静 通讯员 晏华华 蒋朝常)季冬时节清晨,荆楚大地雾气缭绕,田野的枯草顶着厚厚的冰霜,温室大棚里的小蘑菇缓缓地钻出“稻草被”,迎接阳光的问候。
      这种在寒冬逆势生长的蘑菇叫做大球盖菇,又名红松茸、赤松茸,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食用菌“营养、健康”菇种。
      上世纪 8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推广。近年来,红松茸已逐步成为各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优势品种,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生态农业的生力军。
      1月13日,记者跟随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边银丙教授,前往武汉市蔡甸区、湖北省仙桃市两地,详细了解了红松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关情况。

      冬闲田里的新丰收
      天刚刚擦亮,陈军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大棚,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一会儿功夫,一簇簇红硕脑袋、白胖身体的红松茸就被采摘装箱,坐上冷链车去往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望着田里即将冒头的小松茸,陈军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只需一天它们就能窜起来,明天又是一个丰收天。”他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十月底,花了8万元种下了10亩红松茸,才过两个多月就回了本。这一季的红松茸能一直采摘到四月,到那时,一亩地大约净收2万元!”
      陈军是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人,今年42岁的他已在外地拼搏多年,家里的老小是他放不下的牵挂。2020年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外出,他琢磨着,索性就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干什么呢?一筹莫展之时,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为他引荐了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团队正在推广的红松茸栽培技术。常年在外营生的他脑子活络,随即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准备扎根故乡,带着父老乡一起创业。
      怎么干呢?种植红松茸光有土地还不行,技术是关键。经过当地政府介绍,他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了“2021全国大球盖菇(红松茸)栽培技术高级研修班”,得到了边银丙教授的亲自指点。了解陈军的需求后,华中农业大学还组织了包括边银丙在内的多位专家,赴仙桃实地调研指导,陈军的种植基地还成为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荆楚行”仙桃示范点。
      同处江汉平原的武汉市蔡甸区,倪礼顺和张继两位科班出身的新农人,也把红松茸产业当做助力乡村振兴的“金疙瘩”,他们联合创办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专注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开发,从事珍稀菌类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精深加工。
      2018年,两位新农人在蔡甸试种了两亩红松茸,之后又在武汉周边寻找合适的种植基地。“村里来了城里大学生,教人开荒种蘑菇呢。”一段时间,胜洪村村民口口相传着这件稀罕事。农民张汉华种了半辈子地,头一次跟着他们学起了种红松茸,没过多久就尝到了甜头。
      几年过去了,种植红松茸让部分村民富了口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自发种起这种致富的小蘑菇。目前,倪礼顺和张继已推广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超过1000亩,实现年销售额1200万,多个产品被国家扶贫办认定为扶贫产品,带动当地贫困户和村民就业创业超过100人次。
      田埂上的大学教授
      对长江中下游大多数农民而言,红松茸算是个新鲜事物,不仅见得少,吃得更少。推广种植红松茸不免有些犹豫,如何让这个产业发展壮大?边银丙团队想出了妙招。
      长江中下游稻区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偏低。水稻秸秆随意抛弃或焚烧现象十分普遍,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与此同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存在大量冬闲田,宝贵的耕地资源没有得到利用。
      边银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团队大力推广“稻菇”种养模式,六月上旬播种一季优质中(晚)稻,在九月下旬前收获水稻;中稻收获之后,秸秆就地堆制发酵,就地整地、铺料、播种、覆土和出菇管理,翌年4月红松茸收获完毕,菌渣就地还田,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在仙桃,边银丙还结合当地鳝鱼养殖特色产业,推出了“稻鳝菇”种养模式,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点草成金。”
       不仅如此,红松茸采收和修剪需要大量老年劳动力,对广大农村老弱大龄人员收入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经济收入。稻菇种养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边银丙说。
      经过推广,近年来,湖北武汉、宜昌、仙桃、随州、襄阳、荆州等地已经在中稻产区或设施大棚中进行示范栽培,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中稻产区的栽培面积也逐年扩大。产品也从最初仅在一线城市销售,迅速向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扩展,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如今大多数老百姓都能消费起这道美食。
      从品种培育到产业推广,仅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腔热爱。一辈子与食用菌打交道的边银丙在《大球盖菇之歌》中深情地写道,“你从大洋彼岸飞来,在东方大地盛开;无论谁品尝过你的味道,就再也难以忘怀……”
      带着这份热爱,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种植户教方法、授经验、解难题。2021年七、八月,62天里有58天在出差,几过家门而不入,通常是刚到火车站就直奔下一趟列车,去往另一个种植基地。
      1月13日下午,采访车辆返回武汉的路上,边银丙就在电话里张罗着开会。下午4:30,车辆刚回到华中农业大学,他就立刻冲到会议室,讨论红松茸产业发展壮大的新篇章。